Science子刊 | MOF膜:打造天然气运输的高速公路!
QQ学术交流群:1092348845

详细介绍

01 摘要

在基于金属有机框架(MOF)的混合基质膜(MMM)中实现渗滤途径而不影响其机械性能是具有挑战性的。开发相分离 (PS)-MMM,其具有跨整个膜的互连 MOF 结构域。通过将两种不混溶的聚酰亚胺分层,MOF 颗粒以超过 50 体积%的局部堆积密度选择性地分配到优选的聚合物域之一,从而形成仅 19 重量% MOF 负载的渗透网络。这种PS-MMM的CO2渗透性是纯聚合物膜的6.6倍,而CO2/N2和CO2/CH4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。同时,得益于其独特的共连续形态,在相似的 MOF 负载量下,与传统 MMM 相比,PS-MMM 还表现出显着提高的膜延展性。PS-MMM 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,可同时实现高膜渗透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。


02 精彩亮点

  1. 新型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(MOF)的混合基质膜(MMM),通过两种不相容的聚酰亚胺的相分离,使MOF颗粒在其中一个优选的聚合物域中选择性地分配,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膜的连通的MOF域。

  2. 这种相分离(PS)-MMM在只有19重量%的MOF负载时就实现了渗透网络,其CO2透过率是纯聚合物膜的6.6倍,而CO2/N2和CO2/CH4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。

  3. 与传统的MMM相比,这种PS-MMM还因其独特的共连续形态而表现出显著改善的膜延展性。

  4. PS-MMM为同时实现高膜透过率和良好机械性能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。


01 摘要

在基于金属有机框架(MOF)的混合基质膜(MMM)中实现渗滤途径而不影响其机械性能是具有挑战性的。开发相分离 (PS)-MMM,其具有跨整个膜的互连 MOF 结构域。通过将两种不混溶的聚酰亚胺分层,MOF 颗粒以超过 50 体积%的局部堆积密度选择性地分配到优选的聚合物域之一,从而形成仅 19 重量% MOF 负载的渗透网络。这种PS-MMM的CO2渗透性是纯聚合物膜的6.6倍,而CO2/N2和CO2/CH4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。同时,得益于其独特的共连续形态,在相似的 MOF 负载量下,与传统 MMM 相比,PS-MMM 还表现出显着提高的膜延展性。PS-MMM 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,可同时实现高膜渗透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。


02 精彩亮点

  1. 新型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(MOF)的混合基质膜(MMM),通过两种不相容的聚酰亚胺的相分离,使MOF颗粒在其中一个优选的聚合物域中选择性地分配,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膜的连通的MOF域。

  2. 这种相分离(PS)-MMM在只有19重量%的MOF负载时就实现了渗透网络,其CO2透过率是纯聚合物膜的6.6倍,而CO2/N2和CO2/CH4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。

  3. 与传统的MMM相比,这种PS-MMM还因其独特的共连续形态而表现出显著改善的膜延展性。

  4. PS-MMM为同时实现高膜透过率和良好机械性能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。

03 图文参考



04 总结

传统观点告诉我们,MMM 中 MOF 颗粒的聚集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事件。这是因为这种聚集通常是由 MOF-聚合物界面的不相容性驱动的,这将进一步导致界面缺陷和气体分离性能受损。然而,在这项工作中,我们证明了由聚酰亚胺共混物分层驱动的 MOF 颗粒的受控聚集不仅可以保留相容的 MOF-聚合物界面,而且还可以产生独特的共连续形态,聚合物和 MOF 域在整个膜中都显示出良好的连续性。通过微调MOF负载量、聚合物配比、聚合物组成、溶剂蒸发速率等各种参数,局部MOF堆积密度可高达53%(v/v),而平均颗粒间距集中在 20 nm 左右。随着MOF域之间的高度连续性,这些独特的形态特征有效地减少了MOF颗粒之间的聚合物势垒厚度,从而大大增加了CO22在 MOF 负载量仅为 19 wt% 的情况下,MMM 的渗透性达到纯聚合物膜的 6.6 倍。此外,得益于膜中存在的连续纯聚合物相,在相同 MOF 负载量下,PS-MMM 与传统 MMM 相比表现出更高的延展性。此功能对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部署 MMM 是必不可少的。假设 PS-MMM 至少包含三种成分,膜形态会受到许多相互交织的因素的影响。因此,未来的努力应该集中在微调膜形态并理解它们的结构-性能关系。我们相信这一发现将为气体分离MMM的合理设计开辟一条新途径。


05 参考文献

[1]D. S. Sholl, R. P. Lively,Seven chemical separations to change the world. Nature532,435–437 (2016).[2]P. Angelini, T. Armstrong, R. Counce, W. Griffith, T. LKlasson, G. Muralidharan, C. Narula, V. Sikka, G. Closset, G. Keller, Materials for separation technologies: Energy and emission reduction opportunities (DOE, 2005), p. 103.
[3]K. Sorschak, XEBEC Investor Presentation First Quarter 2017
[4]R. W. Baker, Membrane Technology and Applications (John Wiley & Sons, 2012).
[5]H. B. Park, J. Kamcev, L. M. Robeson, M. Elimelech, B. D. Freeman,Maximizing the right stuff: The trade-off between membrane permeability and selectivity. Science356,eaab0530 (2017).

* 文献资料 DOI: 10.1126/sciadv.adf5087




Copyright © 北京北科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4715-2号